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助力欧洲和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发展。欧盟对中国的需要远大于中国对欧盟需要,但多年来,欧洲经济为美国所累,外交政策也受美国裹挟,独立自主性不断减弱,成为影响中欧关系的制约因素。
作者:亚尼斯·瓦鲁法基斯
(Yanis Varoufakis)
希腊前财政部长雅典大学经济学教授
随着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人们很自然地希望通过官方声明与讲话,分析影响中欧关系和欧盟对华政策背后的深层推动力。但要理解这些力量的本质,还要追溯到1971年的8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维持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固定汇率,标志着由美国自己一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欧盟现在的商业模式正是为了应对从固定汇率制度到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动荡过渡而形成的。中国的崛起及其与欧洲不断演变的关系,也需要放在同样的角度来审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欧洲货币与美元之间固定汇率制(即欧洲的美元化)能够稳定运行的前提,是美国对欧洲国家和日本保持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只要美国对欧洲保持净出口,那么注入欧洲的美元就最终将回流到美国。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变成了一个净进口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持续性便难以维系。于是,美国秘密向欧洲和日本提出了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种模式——我称之为一场“黑暗交易”。这种“黑暗交易”很容易理解,美国在贸易逆差下,仍旧保持对欧洲和日本产品的高需求。作为回报,欧洲和日本自愿将利润投资于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由此,美元成为了一种被美化了的“借据”,美国可以用它来购买欧洲和日本工厂生产的几乎所有东西,而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家别无选择,只能投资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黑暗”的交易呢?因为它给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带来巨额财富,却永久性地压低了德国等欧洲净出口国的工资水平,还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了缓慢的衰退,美国中心地带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萧条。
上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和欧盟陷入这种畸形的关系时,中国崛起了——它意外成为了美国主导的这场“黑暗交易”的受益者。这场“交易”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这样:美国将整条生产线搬到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出口到美国;美国人用美元购买这些产品,而中国人则把挣到的美元投资于美国的金融部门,例如购买美国债券。那么美国会利用这些储蓄做什么呢?它会把从欧洲、日本和中国获得的大部分利润投资于世界各地的新资本设备。简而言之,美国“回收”了别人的钱,并得到了很大一部分由此产生的利润和租金。这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回收”机制在2008年彻底崩溃。在欧洲和亚洲每天向美国注入数十亿美元利润的支持下,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家们不断堆高不可持续的赌注——美其名曰“结构性金融衍生品”,最终赌注倒塌,引发了金融海啸。随着雷曼兄弟的最先爆雷,一块块恶性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拖垮了整个欧美银行体系。在那个时候,西方国家一边为大多数人实行紧缩政策,另一边通过疯狂印钞来救助金融业及其大企业客户。结果是金融市场大幅复苏,但生产性资本投资崩溃,因为大多数人买不起昂贵的新商品了。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工人阶级的萧条,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极右翼种族主义在欧美的兴起。
西方资本主义最终没有垮掉,要感谢两位“大救星”:第一要感谢它们央行的印钞机——这个刚才已经说过了;第二就是要感谢中国。雷曼兄弟破产后,中国政府立即明智地增加了国内投资,用扩大内需弥补可能的外需损失。因此,中国没有受到西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不仅如此,中国的大举投资也为美国和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以上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当前的中欧关系:欧盟需要中国远甚于中国需要欧盟,但欧盟对华关系受到美国的制约。须知欧盟本身的基础就有缺陷,这一缺陷早在2008年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欧洲之前就业已存在:欧盟与美国不同,美国拥有一个统辖全国的财政部、完全统一的银行体系,以及国家总体投资计划——当然,其中包括庞大的军工复合体的巨额预算;但欧盟什么都没有。结果是,2008年之后,以希腊为开端,大多数欧洲国家政府背上了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而导致其投资水平降至本就不高的美国以下,更不要说跟中国比了。欧洲民众也过上了“苦日子”。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5年,我们来看结果。2008年,欧洲的国民总收入比美国高出10%;到2022年,美国反比欧洲高出26%。而且,欧洲人不仅总体上更“穷”,人均收入也比美国少了。更糟糕的是,自2009年以来,欧洲国家未能像中国或美国那样大力投资于未来技术,如电池、太阳能、微芯片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对云计算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赋能其科技巨擘和数字金融转型,但欧洲却没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洲虽然目前仍属于富裕经济体,但已经在走下坡路。中国的科技巨头和数字支付系统的大规模增长,威胁到了以美元为基础的传统全球支付体系,因此美国意欲对中国发动新冷战,但却把欧洲也拖入其中。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在欧洲原有的南北分歧基础上又增加了东西分歧,并极大地推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独立自主,使其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更难摆脱美国意志。总之,当欧洲领导人参加本届中欧领导人会晤时,他们选择立场的自由度将比以往少得多。欧洲已今非昔比,如果中欧关系受到制约,对双方人民都没有好处。
责编:宋平 栾瑞英
实习生金奕伶、何佳亦有贡献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兰州12月9日电(记者 高莹)“来中国之前,没有想到这里的铁路建设得这么好,辽阔的大地上想去哪里都四通八达,随时都能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兰州交通大学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陈君其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等我学成回国后,也要参与到国家的铁路建设中,让所学知识变为‘桥梁’。”
2023年10月,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的留学生陈君其正在图书馆里自习。高莹 摄
今年23岁的留学生陈君其,来自印度尼西亚,如今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从印尼来到中国的陈君其虽然只有不足三年的时间,但如今却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回想起刚来到甘肃兰州的时候,他笑着说,听本地人说略带方言的中文,感觉很难懂,自己只会用微笑点头来回应。
“那时候对这里一无所知,学习语言和专业课程都很吃力,幸好有我的老师们和中国朋友们帮助我,他们带我一起出去玩,说不明白的时候就连比划带猜,语言氛围感强了,慢慢地也就融入进去了。”陈君其介绍说。
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最让陈君其“头疼”的是高等数学。“虽然感觉高数好难,但是我们的老师很细心,他们在课间的时候都会留在教室里,等我们去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会问好多遍,老师们也会讲解的很细致,一遍一遍直到确定我们听懂了。”陈君其如是说。
2023年10月,图为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图书馆查阅资料。高莹 摄
三年时间里,陈君其和同伴们一起结伴走过了中国很多城市,在领略不同风土人情之余,也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强大。
“在我们国家,比如在苏门答腊岛或者其他岛屿,火车、高铁都是很少见,出门一般是坐巴士或者坐船。”陈君其告诉记者,第一次感受中国高铁的“无缝衔接”时简直太酷了,既快速又便捷。所以更想把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学业,带回自己的祖国,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成为两国发展交流的“桥梁”,也让家乡能感受到高铁带来的便捷生活。
不同的异域文化特色,让陈君其对中国的热爱一天天加深。“中文太博大精深了,虽然我现在说中文比较流利,但是要看再深层次一些的东西就很困难,要求助于我的中国朋友。”陈君其介绍说,课业之余自己也会练习一点毛笔字,“牛肉面、中国、水车……这些都是我最近常写的字,起码手没有刚开始那么抖了。”
2023年10月,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校园中漫步,拍摄秋景。高莹 摄
陈君其依然记得来到中国看到的第一场雪,雪花飘飘然从天空落下,一夜之后,校园银装素裹。“我兴奋得连鞋都没换就冲下楼去踩雪,听脚下踩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很奇妙的感觉。然后拿手机跟家人视频,也让他们看看中国的雪景,这么美。”陈君其如是说。
“我知道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和印尼在建设方面的合作项目也很多。我现在会说中文也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回到祖国后有很多就业机会。”陈君其说,中国很有魅力,希望能让更多印尼人能够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完)